山脈隔絕北方人與南方人的世界,在南與北呈現完全不同的風景,要說有甚麼能一眼看清的差異必定以植披的景觀莫屬。南方有水氣自海上來,因此呈現鬱鬱青青之景,但過了山頂雨勢漸弱,到了北麵水流隻能到山腳形成一些小水灘?杉词故沁@些小水灘本來也曾經孕育沼澤,隻是水多人聚,草多馬群,導致此處草木逐漸枯萎。又水源地乃北方戰亂之根源,更使這北方難得的水草豐美之地成了**勿近之處。
而凡為人皆有盲點,看事情難以看全貌,畢竟沒有誰能同時見到自己的前與後,就算是北方人亦然。因此在第二次北方人入侵之前,日生便預測到北方人的後勤戰術會用上此地。他認為北方人這次為了應付己方的焦土戰術必定會仰賴後勤,而不完全是上一次的掠奪戰。而且北方人拉攏商人的做法最後會失敗,因為他們無法給商人該有的尊重,因為商人追求的事物並不僅止於利益,更多的是從利益而來的權與名,這些是北方人給不了的。
關於商人的傾向這件事由日生來說特別有說服力,因為他是烏爾聯邦駐外商隊的總管理者,對於商人的思想自然清楚。更進一步說,北方人進攻人數眾多,需要的運補自然是大型商隊才能完成,而大型商隊又是最符合他所側寫的商人種類,所以後勤不會由商人負責,還是必須由
北方人自己來處理。
對商人看法日生與軍隊所看法相近,但在看待對方的補給戰術上卻有出入。軍隊所認為對方吸收的湊的經驗,應該會采取烏爾聯邦傳統的補給戰術,也就是補給線戰術,因此烏爾聯邦的戰術也應該傾向斬斷補給線的作法,然而日生卻另有想法。
日生認為軍隊所的想法忽略了騎兵本身的靈活性與馬匹的載重量,加上補給線戰術需要用到大量的部隊進行補給,這需要許多步兵,但北方人的步兵多數在湊手上,湊不可能放棄自己的指揮權。而且補給線必須定點定量,北方人式的遊擊與掠奪戰術根本無法配合。
比起補給線,日生認為補給點,也就是補給倉庫才是北方人的做法,加上他們能夠迅速展開的作戰網路,有意無意加大防禦縱深,增加了南方人進攻的難度,所以他們的倉庫一定會在距離南方很近的地方。
軍隊所與日生不合,但那已經是過去的事,在多次合作後雙方的關係逐漸緩和,加上軍隊所中移民人數增加,不少人這次選擇尊重日生的想法。最終由早歸裁定軍隊所準備切斷補給線的作法,而日生則往東邊去布置對抗補給點的做法。
對於這作法兩邊都不慎滿意,因為資源是分散的,但最終鑒於日生在東邊較有號召力,軍隊所沒有辦法完全動用東邊的力量,所以選擇妥協。同時,日生也
開始為了北方人布置補給點的位置傷腦筋,因為北方人移動位置相當廣,無法確定他們會在何處設立補給點──有可能是在北方要塞以東,也可能是北方要塞以西的山嶺後方。
因為有兩個地點適合,所以日生無法確定對方會選在何處,所以借力使力執行了兩件事──安渚區的政治紛爭與商人往東探勘。安渚區的政治紛爭不是甚麼大事,隻是為了突出安渚山城的存在,讓北方人對西邊的山區有所忌憚;而商人往東探勘則是為了讓對方相信己方對東邊還沒有足夠的開發,藉此使對方將補給倉庫安排在東邊的山脈後方的機會大增。
最後,在北方人自以為己方能夠南侵,南方人卻不會攻擊北方的盲點之上安排一支部隊,也就是稗安的部隊作為主力,以此去侵剿對方疏忽大意的後勤部隊,以求得於這場戰爭中足以作為轉捩點的反擊時機。
接受日生親自委托,稗安成為了東邊那隱密基地的指揮官,現在正帶著部隊在山嶺之間潛行,準備給北方人來場想都沒想過的驚喜。
“敵人的位置已經查清楚了?”
“是,跟預測的一樣,就在前方!
“是嗎,那麼依照計畫行事,不要緊張,出了紕漏也要冷靜,好!開始行動!”
隱藏於樹叢中,稗安帶著的部隊已經發現了在大後方一臉無聊的北方人部隊,他們**弩弓,****。
(本章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