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罕穆村北方是亞森村莊,其東方則分別連接平原與現(xiàn)在複興聯(lián)盟占領的山區(qū),至於南方則是往西南各村前進的要道,而說到其西邊自然是片一望無際的海洋。
拉罕穆村是個靠海的村莊,卻也是西北大型村莊之一,其多樣的環(huán)境與地理位置帶來豐饒的生活,也使其內部派係林立卻鬥爭性不強,與西北其他村莊相比政治結構較為鬆散,階級較為明顯,是夾在西北與西南之間有著雙方特性的村莊之一。
不過不管其有甚麼政治形態(tài)已經(jīng)成為往事,因為其靠海所之故,拉罕穆村莊是最早被北方人襲擊的村莊之一。在複興聯(lián)盟離開西北聯(lián)盟之時各村部隊急忙撤退,便將保衛(wèi)拉罕穆村的道路讓了出來,致使這個村莊被從海路與陸路切斷外援,最後隻能投降,多數(shù)統(tǒng)治階級接連出走,是各村莊中解散最突然的村莊。
而在被封鎖後,拉罕穆村失去外援,主要的統(tǒng)治勢力也更換成了與湊結盟的中央海盜。
中央海盜是海上的商人但也擁有武力,其統(tǒng)治方式較接近商業(yè)剝削。他們並不用奴隸製的手法限製該地民眾,也不用牢籠關押他人,而是以封鎖各個關口的方式收取高額稅收──想離開高壓的統(tǒng)治嗎?可以,繳遷移稅。想要開辟新土地嗎?可以,繳開墾稅。想要出海捕魚嗎?可以,向外繳出海稅,迴港繳船稅,貨物落
地繳落地稅,想要販賣繳營業(yè)稅,成功販賣繳所得稅,貨物如果無法即時搬離港口則要繳保管稅,各種情況又要另外繳稅。
中央海盜因為在岸際城市看到湊收稅遠遠比自己用搶的好賺所以早想要隨意收稅,因此采取萬萬稅的製度。表麵上看來沒有剝削,但事實上比任何形式的剝削都要嚴重。且他們也知道這樣必定會引起反抗,所以給了不少人減稅名額。
所謂減稅名額就是收入高達一定程度便能夠獲得的權利。換言之在現(xiàn)在的拉罕穆村,越有錢繳越少稅,生活就越好。而越貧窮便動輒繳稅,生活也更加糟糕。
如此不公平的方式使低端勞動者接連離開,但是低端勞動者多是務農與漁獵,與隻打算將此處作為轉運的海盜想法完全背道而馳,所以海盜並沒有留下這些人。而在低端勞動者接連出走後,拉罕穆村也漸漸成了整個西北,甚至人類世界平均財富最富有的地方。
然而這是好事嗎?拉罕穆村的村民並不認為。他們正思考著要如何奪迴自己的家園與生活秩序,畢竟那些富有者的生活全部建築在他們糟糕的生活之上。
森林是眾人的,海洋是眾人的,獵物是眾人的,這是拉罕穆村長久以來的規(guī)矩,他們必須要拿迴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於是,他們開始組織反擊部隊。
但是,這反擊部隊卻碰上一個問題,
那就是“分化策略”。中央海盜不隻在繳稅上分化村民,連犯罪懲罰上也分化村民。換言之,如果家中較為富有者連刑罰都能減免,而那些缺乏財產者則不得不背負比較重的罪責,也將遭受較殘忍的刑罰。更進一步說,那就是有資金的人的策略較不被信任,因為即使出問題他們也能全身而退。而貧窮者則必須付出生命當賭注,一失敗就是死刑,或是身體刑罰,雙方責任明顯不同。
中央海盜的策略導致想付出的富有者找不到幫手,畢竟不被貧窮者信任。而貧窮者大多又無法主持大局,畢竟在這個時代隻要稍微有智識便不可能貧窮,雙方互不信任的最後結果就是反擊力量不斷被削弱,更多人情願循嚴厲的規(guī)則離開村莊,或是幹脆順著海盜們訂定的策略,以之為藉口坐享其成,做以前不敢做的剝削之事。
而在西北戰(zhàn)爭結束後,西北聯(lián)盟以各種方式被切割後拉罕穆村的反擊力量更加虛弱,基本上已經(jīng)沒有太多人願意付出自己的生命爭取自由。直到這一天,在某個戰(zhàn)場,這塊土地上殘存的反抗分子開始了最後一場戰(zhàn)役。他們打算襲擊收稅部隊,但卻反而被專業(yè)的傭兵反撲,徹底表現(xiàn)出了農兵與專業(yè)戰(zhàn)士的差異。就在他們被追到窮途末路時,一男一女從天而降,停止了這群人即將拋出頭顱卻換不迴任何事物的命運。
(本章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