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和諸位輔臣們商量起來此事,朱載坖認為,對於緬甸,要區分為兩部分,像阿瓦城、大光城這樣的大城市和緬甸中部、南部的平原地帶和伊洛瓦底江沿線,和大明的陸路和水陸交通通道肯定是要在大明的掌握之內,但是緬甸的高原、山地就沒有必要現在就立即控製,完全可以先用土司羈縻。
對於朱載坖的這個看法,內閣輔臣認為具備一定的可能性,平原地帶大明還是好控製的,但是即便是緬甸、暹羅等盛產大米,但是怎麼運輸到大明來,這也是個要命的問題。
陸運肯定是不可能的,唯一比較現實的就是海運,不過萬裏轉運大米,對於這些閣臣們來說還是顯得有些難以接受,朱載坖認為海運顯然是成本最低的方式,而且緬甸擁有造船的木料,完全可以在緬甸將木材分解之後,運輸到廣東 、南直隸等處,製造大型船隻,隨著朝廷在緬甸的控製力增強,當地的漢人增加,最終要直接在緬甸修造船隻。
朱載坖認為,緬甸不能不取,有緬甸,大明才可以將觸手伸進南洋,同時將自己的影響力擴展到南洋,同時避免西夷越過南海,直接威脅大明的本土。
當然,這些事情都是要分部進行的,現在朱載坖認為就是在雲南推進改土歸流,這次隴川等土司被官軍攻滅,朱載坖認為就將隴川等土司的地盤加以郡縣化,以麓川平緬司故治為瑞麗,設置瑞麗府,下轄騰越、瑞麗兩散州,同時設立瑞麗衛,加以鎮守。
同時命令俞大猷指揮官軍繼續追擊緬軍,掃蕩緬甸中部和南部的緬軍殘餘勢力,同時對於當地的土司要加以收買,朱載坖和內閣商量之後,從雲南、四川調撥食鹽往緬甸等處,還有絲綢、布匹等,同這些土司們交易,也作為招撫的賞賜。
對於這些土司,隻要是願意歸順的,都給予官職,加以賞賜安撫,而且對於緬甸當地的百姓,減免稅收三年,再組建起一個臨時的州縣衙門,吏部也要盡快的選擇官吏,派往雲南和瑞麗,朱載坖還給予俞大猷特權,準允他先從緬甸、暹羅當地的華僑和願意歸順大明的豪強中選擇一批官員,用以管理當地,與朝廷派來的官員們一起治理當地。
朱載坖給俞大猷上諭中要求俞大猷約束士卒,一定要嚴明軍紀,不能在緬甸過於擾民,同時南征大軍中的士卒們要是願意留在當地的,分給土地,發給賞賜,同時要授予官職,讓他們進入地方官府,擔任巡檢、捕快等職務,朱載坖希望盡可能的將這些士卒們留在當地,使他們成為朝廷在當地的統治基礎。
不僅鼓勵他們留在當地,同時對於他們的家眷,朱載坖還下令,凡是家眷遷移來的,每口給銀五兩,布二匹,不論男女老幼,分田五十畝,五年起科,大力扶持百姓和士卒們移民緬甸。
而朱載坖突然想起了什麼,問馮保道:“之前蜀王是不是上疏請罪了?”
馮保點頭說道:“陛下,蜀王殿下確實是上疏請罪了。”馮保將蜀王的奏疏取來,朱載坖看過之後,對諸位閣臣們說道:“朕想,是不是將蜀王一係都改封到阿瓦城。”
朱載坖思維的跳躍顯然已經出乎了閣臣們意料,而且改封一位親王,還是將整個親王一脈都遷移,這在大明還沒有過這樣的事情,朱載坖的想法很明顯,四川是天府之國,但是蜀王在四川當地占據了太多的田產,對於大明來說並非什麼好事。
將整個蜀王一係從四川遷移到緬甸取得,蜀王曆代積存的財富就可以被激活了,對於朝廷的財政來說會好一些,同時按照規定,親王有三護衛,雖然朱載坖不可能真的給蜀王三衛官軍,但是由於阿瓦城有親王駐蹕,肯定是要加強防衛的,作為大明在緬北的重要據點。
就以給蜀王增加護衛為由,在阿瓦城屯駐重兵,同時蜀王一脈還有眾多的郡王等,奴仆家眷,加起來也是不小的數字,將這些人遷移到阿瓦城去的,也會改變當地的人口比例,使得當地的漢人數量增加,但是朱載坖知道還是要給蜀王一係一點好處。
朱載坖認為給蜀藩良田一萬畝,各郡王五千畝,凡是跟隨蜀王去的,照人頭分給土地,除了蜀王之外,朱載坖還把主意打到了遼王身上,朱載坖派人密諭遼王,希望遼王能夠主動上疏,放棄自己現在的封地,改封遼王一脈去大光,朱載坖當然也不白讓遼王去緬甸。
朱載坖給遼王的條件是隻要遼王願意去緬甸,朱載坖就特旨冊立遼王的花生子為遼王世子,讓他可以繼承遼王的爵位,這是遼王現在最關心的問題,和蜀王一樣,遼王也整個一係遷移到緬甸,對於遼王來說不僅可以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爵位,還可以報複一下那些想要覬覦自己王位的郡王們。
朱載坖還答應遼王隻要願意上疏,土地什麼的都會從優給予,現在的遼王府還是可以保留,所有的仆人什麼的都隨同遼王全部遷移,日後遼王還是可以向朝廷申請迴來探視的,畢竟曆代遼王的墳墓都在此地。
安排好了這一切,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封賞了,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南征主帥俞大猷的封賞問題,這次俞大猷立下的功勞可不小,拓地千裏,朱載坖決意封爵,而且不是封伯,而是封侯。
朱載坖認為俞大猷本身就屢立戰功,早就達到了封爵的標準,這次更是拓地千裏,以古稀之年出征,大破緬甸,朱載坖禦筆冊封俞大猷為永昌侯,但是內閣認為永昌侯不祥,因為這是當年藍玉曾經使用過的封號,建議朱載坖換一個。
朱載坖思考之後,決定以俞大猷為順寧侯,同時加封其子俞諮皋為左都督,平蠻左將軍,同時劉顯也加封隴川伯,朱載坖這麼做的目的很明顯,就是激勵武將開疆拓土,隻要能為大明開疆拓土,大明就許你與國同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