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廣東,陷昌化千戶所;倭寇浙東盤石衛;倭寇……”總是倭寇、倭寇,永樂把折子扔在一邊,對金忠、楊榮等人說:“李春剛迴來,海寧的事才了,倭寇又在多省登岸 了。”言畢,歎息一聲,很有些無奈,在武英殿慢慢踱步。
元末,盤踞在東南沿海的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等割據勢力的主力被朱元璋消滅後, 其所部殘孽則遁入了茫茫的大海上,藏匿於大陸周邊的海島,與日本倭寇相勾結,截襲漁 船,作惡海上,不時登陸搶掠,對沿海軍民構成了很大威脅。大明建國,太祖朱元璋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對付北遁的殘元上,對東南沿海時隱時現、又極為分散的海盜勢力則采取了守勢,實施嚴厲的海禁政策,片帆不得下海,意在把海寇困死、餓死在茫茫大海上!幾 十年了,海寇、倭寇非但沒有絕跡,卻越發猖獗了。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永樂即位,就派使臣一次次往荒野海島詔諭海寇,陳說利害, 導之從善,不少海寇懾於大明的聲威和整日裏提心吊膽的日子,奉詔迴陸地在沿海複業, 成為大明的子民;接著永樂又兩派使臣詔諭日本,既要修舊日之好,又責其倭寇之惡。那 以後,日本國王原道義也常派使臣來朝貢,開展貿易,並派兵助明剿倭,把抓住的倭寇送交大明處置。
永樂還是他一貫的策略,幾個倭寇,一群外國毛賊動他做甚?遂交與日本。自打二十個被俘的倭人被日本使臣活活煮死後,生性頑劣、逞強好鬥的倭寇遂變本加厲,手段也更加殘忍。
日本國王莫可奈何了。永樂派兵去剿,倭寇則遁入大海深處,無影無蹤,水師在海中巡弋數月也不一定見到敵兵,隻要舟師一撤,倭寇便又來作惡。於是,沿海衛所遭襲,沿海百姓遭殃。
“皇上也不必過於憂慮,兵來將擋,水來土屯。”楊榮一笑,“洪武中期,太祖爺 緩過手來,遣信國公湯和防禦海上。皇上知道,信國公是個極穩重的人,他用方國珍從子方鳴謙‘陸聚步兵,水具戰艦’之策,於浙東、浙西等處設衛所之城五十有九,浙民四丁 取一戍守,極為奏效,一時浙江安寧。當時不少浙人罵湯公勞民傷財,連先帝都在懷疑信國公是不是小題大做了。然光陰久了,朝廷、百姓都嚐到了甜頭,兩浙安靜了十幾年,苦雖一時卻是長久之計。當然,湯公也不是被動防禦,不時遣將率水師巡海,以強戒備,震 懾海寇。今城猶在,多加整飾,謹斥候、常巡海而已。”
洪武末以來,尤其是建文年間,靖難之役打得火熱,海防鬆弛了,衛所指揮、千戶扣軍餉、 吃空額,官隻具員,卒多缺伍,有些混亂。楊榮不敢把話說得太直白,怕皇上接受不了。
“信國公之‘成遠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顧細謹’何其貼切!”金忠接過話題, “若無湯信公之舉,兩浙還不知會被倭寇蹂躪成什麼樣子?但今日倭之所犯又何止於浙江, 永樂二年五月,倭寇浙江沿海多處;四年,寇沙門;六年,寇遼東;七年,寇青州、欽州; 八年寇福州,平海衛千戶戰歿;大掠廣東;近又寇浙東磐石衛。北迄遼東、青島,南至福 建、廣東,萬裏海疆處處冒煙,真是防不勝防。皇上雖曾命清遠侯王友、安遠侯柳升、豐 城侯李彬率舟師沿海捕倭,屢有斬獲,但我在明處,倭在暗處,其伺機而動,故大體說來 空勞舟師者多。臣以為,大將依然要遣,萬千舟師巡弋海上,於倭寇就是最大的震撼,要 緊的有兩點:一則如勉仁所言,多遣斥候。大海空曠,百裏之遙信號一舉,便知敵情;二 則內緊外鬆,麵上仍如常日,實則強化戒備,沿海各處都督、都指揮,遼東如劉江、山東 如衛青,皇上把防倭備倭的事加給他們也不算框外。有條件的地方也像浙江一樣陸續建城, 置兵守衛,萬裏海疆,處處為營,進可出擊海上,退可人自為戰,有此兩策,夫複何憂。”
“兩位一說,朕心裏豁亮多了,朕再斟酌一下,一攬子事明日早朝議定。” 早朝大禮之後,群臣開始奏事。通政使趙彝上奏了一些來自各處軍民利弊、水旱豐稔的折子。這個人心細,皇上以前點過,所以,事無巨細,但凡經過他手的,都要說一說。 其他大臣也就各自所轄奏事,大家簡單一議,皇上拍板也就過了。沉寂了一下,永樂一捋 長髯:“有幾件大事朕要一並和諸位說說。倭寇連年襲擾,東南沿海烽煙不斷,瀕海百姓 頗受其苦,襲擾最多的就是兩浙。洪武年間信國公湯和所築防倭之城猶在,隻是年久失修, 有些頹敗,兵部與工部會商,重加修葺,以使城堅壘固,不為倭寇所乘。”
金忠、方賓接旨。 “水師巡海不失為震懾和打擊倭寇之力拳,朕將繼續實施大將巡海之製。兩、三年間,西北邊務整飾不錯,軍政弛慢之勢多所遏製,番人夷服,豐城侯李彬功不可沒。然倭寇之 患不可漫延,調李彬任總兵官再率水師巡海捕倭,重點在江浙、福建沿海,一應謀略細節 待李彬迴京後與兵部會商。”
自西寧侯宋晟起,經何福、李彬等元勳老將經營,西北情勢一直不錯, 隻是中間去了個宋琥,攪擾了一年多,致老的罕叛亂,才有些不穩了。李彬剛剛弄出些起色,皇上又要換人,金忠、楊榮等人忐忑不安,擔心又把那個銀槍蠟箭頭的駙馬爺派迴去,那西北真就亂了。此時又不好截皇上的話,正在揪心著,隻聽皇帝一聲喊:“成山侯王通——” 武臣中一個敦敦實實的人出班:“臣在。” “朕命你接替李彬往陝西、甘肅、潼關等處巡邊,閱視軍實,整肅軍政,務使隊伍整齊、甲兵堅利,修禦嚴固。悉心清理,無負朕之委任。” “臣遵旨。” 總算是一員大將,金忠、楊榮等提著的心放下了一半,就憑王通多年來的作為,金忠對他獨當一麵的帥才之能還是持懷疑態度,後來的交趾之敗證明,他的這種懷疑是完全正確的。
“陳瑄——” “臣在。” “山東運河雖暢通在即,然直隸北段依然不暢,故海運漕糧仍不可廢,宜河則河,宜海則海,滿足北京及遼東所用。還有一件務須記清,備出戰船十艘、精兵兩千護衛海運漕船, 多加偽裝以麻痹倭寇,配合李彬,看準時機就狠敲他一下,叫他痛到骨頭,幾年不敢再盤 算漕糧。航行中也須遠放斥候,才能掌握先機。此外,朕即頒旨沿海省各將軍,嚴飭海防, 全力備倭,都督府也要移文各都司、衛所,深加戒備,但凡為敵所乘者,嚴罰不貸。”
又是一片領命遵旨的聲音。 “朕北巡的一年多,京師裏竟然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真是聞所未聞啊!”想不到皇上突然說起京師,聯想到太子,蹇義、金忠、楊榮、楊士奇的心一下子揪緊了,太子的難 堪終於不期而至。皇上高高在上,誰又能阻止他的說話!
該說的要務說了,憋在永樂心裏很久想說而未說的話這時候一股腦地冒出來。他猶豫過幾次,說不說,在什麼場合說更合適,今天,竟徹悟般地想清楚了,他要在文武百官麵前敲打敲打太子,既要直敲,直點他的名;也要旁敲,把他身邊的人拉出來晾醜、下獄。 眾臣反響若不強烈的話,下一步、下一步,他就下決心廢掉太子,另立新人。他威嚴地掃視了一下群臣,像六月的天,方才還晴空萬裏,一瞬間陰雲密布。隨著他麵色的變冷,整 座大殿的氣氛都在他幽冷的氣色中冰一樣凝結了。
“殺人越貨者跳出來了,植黨營私者跳出來了,強搶民女者跳出來了,種種怪誕之事層出不窮啊!向寶——”
“臣在。”中等身材胖乎乎的向寶忙出班、趨前、跪下,像雙腳綁了重物的笨鴨子, 一拽一拽,很滑稽,卻沒人敢笑。
“身為應天府尹,掌的是京府之政令。宣化和人,勸農問俗,糾治豪強,疏理獄訟,周知百姓之疾苦。朕且問,你是如何宣化的,又是怎樣糾治的?數月間失盜者百餘戶,無 故死亡者十幾人,搶劫隨時都在發生,太平街大火竟燒了一天一夜,多少百姓流離失所, 多少蒼頭啼饑而號寒,你是如何體恤窮困的?”
“臣有、有罪,臣、臣有罪。”向寶一急,又犯了結巴,憋得麵紅耳赤。春夏之交, 天並不熱,但他的汗水已浸濕了烏紗帽,繡著孔雀的大紅官袍也漸漸貼在了身上,那隻孔雀活靈活現了一般。
向寶和五城兵馬司已查到了各類案件背後的主謀——漢府的某人,然而,麵對橫行無 忌、兇狠殘暴的漢王,麵對皇上百般寵信、縱容的皇二子,麵對故意製造事端、唯恐天下不亂的朱高煦,即使不在這個場合,他又怎麼向皇上說起,皇上會相信他一個小小的應天府尹?不會的,肯定不會。倘使說了,落一個離間骨肉的罪名,流徙三千裏還是好的結局; 不說,大不了是無能,丟官,但罪不至流,更不至死。離開這個是非之地又有什麼不好, 前後都想明白了,向寶幹脆承認是自己無能,把所有的過錯都承攬下來。向寶打定主意, 結巴著又叫了幾聲皇上,充分展示著似是有話要說卻又說不出的窩囊。
“不用再說了,”皇上一攔,樂得向寶把一肚子打臉的話留在了肚裏。 “朕看在你平日尚能廉直持身的份上,不再追究你的罪過。既不善言辭,就給你找一個不用多說話的差事,兩浙鹽運司還缺個判官,明日就去赴任吧。” 向寶一愣,繼而連聲道:“謝皇上隆、恩,謝主隆恩,臣領旨。” 不治罪,還沒丟官,這已是不幸中的大幸了。說實在的,百無一用是書生。向寶一向為官清廉,不治產業,若真讓他迴家種地或作個小本買賣,他根本不成。一旦生計有了著落,又是個天高皇帝遠的差事,降職,也認了!他真心地使勁磕了三個頭。
看來,皇上把京師混亂的責任沒有指向他,那將是誰呢?是太子?對,就是太子,監國理政在京師,烏七八糟一堆事,看來,太子要遭罪了。偷眼一看,果不其然,禦座前太子的汗比向寶多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