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汴梁,這座繁華至極的都城,車水馬龍,人聲鼎沸。
此時,正是午後時分,陽光透過層層疊疊的樓閣灑在街道上,給整個城市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
一隊五百人的彪悍人馬自西邊的萬勝門浩浩蕩蕩地進入外城。
他們身著鎧甲,腰間配著利刃,騎在高頭大馬上,身姿挺拔,氣勢非凡。
馬蹄聲整齊而有力,“噠噠噠”地敲擊著地麵。
隊伍最前方的軍旗迎風招展,上麵繡著的大字在陽光下格外醒目。
“這誰啊?這般風光?”街邊的百姓們紛紛停下手中的活計,好奇地張望著這支威風凜凜的隊伍,臉上露出驚訝和羨慕的神情。
人群中,一位頭戴鬥笠的老者微微瞇起眼睛,仔細打量著隊伍。
“還能是誰,看旗號,應該是西軍的景福殿使、襄州觀察使、檢校司空,樞密使童貫迴朝了!”旁邊一位身著長衫的年輕人擠過人群,湊到老者身邊,興奮地說道。
“難怪了,一個個如此雄壯!”老者微微點頭,臉上露出一絲讚歎。
“看樣子應該是來受賞的!”年輕人又開口說道,“前幾年報的功績,如今才得以迴朝,也是受了不少委屈。”
隨著隊伍的前行,街道兩旁的議論聲此起彼伏。
而那隊人馬仿佛並未受到周圍人群的影響,依舊保持著整齊的隊列,沿著大道直行,過梁門而入內城。
皇城之內,宣和殿一片奢華,殿中多有博古架,上麵俱是趙佶收藏的金石珍品,龍椅之上,宋徽宗趙佶身著明黃龍袍,頭戴襆頭巾,麵容平靜。
“臣童貫,叩見陛下!”隻見一個身材魁梧,麵如黑鐵的漢子,動作幹脆利落地推金山倒玉柱般跪在殿下,他聲音雖然有些公鴨嗓,卻無損其英武之氣,隻看外貌,誰也想不到這是一個宦官。
“末將辛淑獻、馮瓘,叩見陛下!”緊接著,兩位將領也一同跪地。
“三位起身,”趙佶嗬嗬笑著,臉上露出溫和的神色,伸手虛扶,語氣親切地說道,“童愛卿啊,在西軍幾年,也是受苦了!看看你,又黑了不少!”
“煩勞官家惦記,”童貫嗬嗬一笑,臉上洋溢著忠誠與感激,“再辛苦,也是臣的本分!不負官家信重!”
“愛卿如此匆忙請旨迴京,可是有要事?”趙佶微微前傾身體,眼神中透露出一絲好奇和期待。他深知童貫此次迴京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否則不會如此急切地請旨。
“臣在西陲邊境,對陛下日思夜想,又因身負皇命,不得在陛下身邊伺候,實在是心中惶恐,唯有多立些功勳,迴報陛下,”童貫言辭懇切,臉上滿是忠厚之色,他微微低垂著頭,聲音中帶著一絲遺憾,“隻因最近得了一個關鍵消息,才快馬加鞭,麵陳陛下!”
說罷,童貫偷偷抬眼觀察著趙佶的反應。
“何事?”趙佶原本微微後仰靠在龍椅上,聽到童貫這麼說,頓時來了興致,身體前傾,目光緊緊盯著童貫,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期待。
“據臣打探的消息,遼國最近怕是要生亂子!”童貫眼中放光,神情激動,聲音不自覺地提高了幾分,“烏古部和敵烈部準備叛遼,其內部不穩,正是咱們大宋天軍北伐之時!憑借西軍英勇,陛下英明神武,定可一舉奪迴燕雲!”
辛淑獻和馮瓘站在一旁,聽著童貫的話,也都神色振奮。他們都深知,若真能北伐成功,奪迴燕雲之地,那將是何等的功績。
“奪迴燕雲,可封王爵!”
自己二人跟著童貫,即便是喝幾口湯,立下功勳,得個爵位,轉個上護軍柱國之類的勳臣名號,也是有希望的!
如此,他們也能在這青史上留名!
趙佶聽了童貫的話,臉上露出一絲思索的神情。
燕雲之地,一直是趙宋皇室心中的執念,若能收複,必將名垂青史,見了祖宗也能有話說!
但他也清楚,北伐並非易事,其中的風險和困難也不容小覷。他微微皺眉,目光在童貫、辛淑獻和馮瓘三人身上來迴掃視,心中暗自權衡著利弊。
宣和殿內,時間一點點過去。
童貫、辛淑獻和馮瓘三人站在那裏,眼睛小心的看向龍椅上陷入沉思的趙佶,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他們的唿吸不自覺地變得急促,額頭上也冒出了細密的汗珠。
之前在西軍大營中,童貫獲知了遼國內部可能生亂的消息後,猶如嗅到血腥味的猛虎,立刻精神一振。他當機立斷,迅速召集了一眾部將,在中軍大帳中展開了激烈的商討。
種師道,那位久經沙場、智謀過人的老將,目光如炬,堅定地支持北伐的提議,他們深知這是大宋收複燕雲之地的絕佳時機,一旦錯過,不知又要等待多少年。
劉仲武也不甘示弱,認為憑借西軍的精銳和士氣,定能在北伐中取得勝利。
在那些宿將的推演中,北伐的計劃逐漸成型。
然而,此刻看著趙佶那猶豫的模樣,童貫等人心中的希望如同風中殘燭,搖搖欲滅。
他們不知道趙佶在顧慮什麼!
童貫微微握緊了拳頭,心中暗自祈禱趙佶能夠下定決心,批準北伐的計劃。
辛淑獻和馮瓘也交換了一下眼神,眼神中滿是焦慮和不安。
殿外,陽光透過窗欞灑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影。
童貫等人靜靜地站著,等待著趙佶的決定,每一刻都顯得無比漫長。他們的命運,以及大宋的未來,似乎都懸在了趙佶的一念之間。
“這……”趙佶輕歎一聲,臉上露出疲憊與無奈之色,微微搖了搖頭,緩緩說道,“還需從長計議!童愛卿有所不知,如今大宋境內多了兩方大寇,若是不解決他們,莫說北伐,便是朕入寢都不安穩!”
“陛下所說可是梁山薑齊,芒碭山宋江二賊?”童貫微微一愣,隨即開口問道。作為樞密使,他對於樞密院裏的事務自然是了如指掌,對於梁山和芒碭山的崛起也早有耳聞。
“正是此二賊!”趙佶揉著鬢角,眉頭緊皺,一臉的煩躁,“不管是梁山還是芒碭山,皆在京東西路,距離東京汴梁甚近,有此二賊在,朕夜不能寐啊!遼國不穩,咱大宋也不見得多安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