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剛躺到床上,蘇漓便不自覺想起白日裏的事。
若榮福公主果真不是真正的福星公主,那換走真正福星的人又會是誰?
當年皇後未生產前時,皇上也隻得一個皇長子,那便是如今的寧王,蕭貴妃的長子。
若皇後生的是皇子,自是對蕭貴妃和大皇子的地位極為不利。
當然了,那時的皇上正值壯年,後麵自也會有不少妃嬪會生出皇子,有要爭奪皇位之心的妃嬪,自是不希望皇後生出皇子。
因而,想要杜絕皇後腹中孩子繼承皇位的可能,後宮妃嬪皆有嫌疑,當然,嫌疑大小來說就是了。
總的來說,蘇漓覺得,蕭貴妃嫌疑最大。
而且還有一點,據說仁宣皇後與蕭貴妃交情甚好,平日裏,二人親如姐妹,這也是為何,蕭貴妃會與榮福公主如此親近的原因。
蘇漓卻覺得,越是親近之人,越信任對方,才越有機會做出出其不意之事。
不過這也隻是她的猜測罷了,真相到底如何,隻要沒有對她不利,隻要不妨礙她弄死榮福公主,她並不怎麼在意……
一晃過去大半月。
榮福公主依舊被禁足公主不曾放出來,大理寺則一直在查她的事。
京城中每日都有新鮮事,關於榮福公主的流言,幾乎已經聽不見了。
一早,小五便興致勃勃與她說今日小三子在茶樓聽到的消息。
“夫人,您知道嗎?聽說那趙行文昨日已經與工部尚書的張二姑娘定親了。”
蘇漓挑眉:“趙行文倒是有本事。”
一個喪妻,還有個兒子,還曾欺騙過對方的寒門子弟,居然還能娶得高門貴女,可不是有本事、有手段麼?
按原著裏的情況來看 ,她覺得很可能還是他吃定了張如瑩那個三觀有毒的戀愛腦。
不過能得張尚書同意,這倒是在蘇漓的意料之外了。
小五又接著道:“不過夫人,聽說那趙行文不是娶張二姑娘,而是入贅。”
“哦?原來是入贅啊。”
也難怪張尚書一會同意了,原來如此。
可據她所知,趙行文可是家中獨子啊,為了前途,還真是不擇手段,連入贅都在所不惜。
“還有一事,再過五日便是昭明寺三年一度的講經大會,夫人,咱們要去嗎?”
“據說每三年的講經大會都是由昭明寺的主持通明大師親自開壇講經,屆時,會有很多香客前往,十分熱鬧,對了,奴婢聽聞通明大師便是無恩大師的親傳大弟子……”
蘇漓點頭:“既然這麼熱鬧,那到時,咱們去湊湊熱鬧也無妨。”
昭明寺是大晉國香火最旺盛,也最有名的佛寺,來京城這麼久,她確實還沒去過呢。
小五聞言歡喜道:“那奴婢這兩日便備好香火一應物品!”
蘇漓不由好笑,小五與小三子本就性子活潑,加上年紀又不大,自是喜歡熱鬧的。
突然又想起蘇二的事,便問道:“你剛剛蘇二情況如何了?”
距離上次他的腳出現疼痛,到去醫館醫治,再到今日也有近一個月了,也不知他情況如何了。
說起這個,小五更是滿臉歡喜:“大哥這兩日已經能下地行走了,大夫說,若無意外,不出一個月,大哥便能完全好了!”
想到這兩個月每次發月銀,夫人都以他們做事有功給他們發雙倍的月銀,她便對夫人感激不已,她知道,那是夫人變著法給他們銀錢醫治大哥呢。
蘇漓也沒想到蘇二這麼幸運,也十分替他高興,囑咐道:“聽說腳傷多喝骨頭湯有好處,記得讓翠紅多給他燉些骨頭湯,說不準好得更快些。”
小五感激道:“奴婢替大哥謝夫人。“
昨日去醫館時,大夫也是這麼說來著,她還想著托翠紅姐每日給大哥燉些骨頭湯的呢,沒想夫人已經為她想到了,夫人,真可好!
就在這時,肖葉進來稟報:“夫人,金珠姑娘來了。”
蘇漓道:“請她進來吧。”
“是。”
不過一會,肖葉便領著金珠進來了。
金珠福身道:“少夫人。”
蘇漓微笑道:“金珠姑娘,可是祖母有什交代。”
金珠恭敬迴道:“少夫人,是老夫人這兩日身子不爽利,讓奴婢前來請少夫人去一趟。”
蘇漓連忙關切道:“祖母身子不舒服,可請大夫了?”
“少夫人不必憂心,已經請了大夫了,大夫說休息幾日便無事了。”
蘇漓點頭道:“還請金珠姑娘先迴去,我隨後便迴府看祖母。”
“是,少夫人,那奴婢告退。”
金珠離開後,蘇漓換了身衣裳便乘坐馬車去往國公府。
國公府正院。
蘇漓進去大廳的時候,老夫人正閉眼在大廳上首端坐著,銀珠則在身後替她按著額頭。
蘇漓見情況不算嚴重,也放了心,不過還是關切問道:“祖母,您怎麼樣了?”
當初認親之時,老夫人便對裴冀一味維護,毫無懷疑,認親之後,對裴昭,對她也算不錯,因而她對老夫人,還是很有好感的。
老夫人緩緩睜開眼,語氣溫和道:“別擔心,都是十幾年的老毛病了,休息幾日也就沒事了,隻是有一事,要你幫幫忙。”
“祖母您吩咐便是。”
隻聽一旁的金珠道:“再過五日便是昭明寺三年一度的講經大會了,每次講經大會前,老夫人都會親自親自抄經書,到時供奉到佛主麵前,以示虔誠,這幾日因為身子不爽利,老夫人無法抄經書,便想托少夫人幫著抄經書,也順道打理之後要去昭明寺的一切事宜。”
蘇漓應道:“祖母放心,這些事便交給我,您安心歇著。”
抄寫經書不是問題,至於打理要去昭明寺的事宜,蘇漓知道,這些事嬤嬤自會打理,她隻看著便行了。
老夫人點點頭,微笑道:“好孩子,這幾日便辛苦你了,一會,讓金嬤嬤帶著你去我得書房抄經書吧。”
“是……”
目送老夫人進臥房歇下,蘇漓才跟著金嬤嬤去往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