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曆史的傳承
【在過去的大約可能幾十年或者超百年裏,世界公認的有四大文明古國,分別是華夏,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
而到如今,除了華夏,其他的文明都已經湮滅在時間長河之中。
為什麼?
因為我們華夏有完整的係統的曆史記錄傳承,而其他三者都沒有!
這就是曆史傳承的重要性!
也可以說是史書的重要性!
當然,這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隻是以前!
我們還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史書的重要性!
在之前的視頻裏,我就說過,西方的古代曆史存在著很多的漏洞,疑似存在大麵積造假行為。
我們現在也有很多人在試圖尋找他們造假的證據。
就比如,按照西方的曆史,有一個偉大的馬其頓王國的亞曆山大大帝,被譽為西方古代四大統帥之首。
他啊,帶著五萬的精銳,踏著馬其頓方陣,挺著十米長槍,一路跨越茫茫中東沙漠,一直打到了華夏,打敗了戰國時期的大秦!還讓秦王騎著大象跪地投降!
說錯了!
是挺著六米長槍,一直打到了印度,並打敗了印度!
還是說錯了。
其實,是這樣子的,
亞曆山大打到了戰國七雄的秦國,發現秦國有史書,於是趕忙退迴去,找到了印度,發現印度沒史書,於是就打敗了印度!
至於那十米長矛,太長了,挺不起來,所以就換成了六米長矛。】
...
“混賬!什麼東西?還打敗朕的先祖秦穆公,吹牛也不打草稿!扯淡!這些西方人,也太不要臉了,簡直比那些建奴還不要臉!”
秦始皇當即大怒!
這一幕上了天,頓時:
“你!”
“秦始皇,你!”
...
清朝的皇帝們瞬間破防大怒!
...
“啥東西?這話是不是有問題?因為有史書,所以就不打大秦?這什麼道理?正常不應該是發現大秦很強,怕打不過,所以改打其他國家嗎?”
劉邦一臉疑惑的看了看群臣。
張良拱手道:“陛下,天幕的意思是,那些西方人在偽造曆史,因為發現我華夏有詳細的史書記錄,所以不好造假,於是就改成打沒有史書記錄的身毒,因為這樣好造假。”
劉邦道:“朕知道,朕就是一時沒反應過來,這博主,說話真有意思!”
...
“當真是不要臉,編能編得真實一點嗎?還三丈不行,改兩丈長矛就能舉起來?朕早晚有一天得打到西方去,看看他們的臉皮是不是比城牆轉拐還要厚!”
漢武帝十分不屑的冷哼了一聲。
...
“一群混賬東西,等咱的鋼鐵戰艦造出來,朕就打過去!什麼東西!”
朱元璋也是冷哼了一聲。
...
唐朝,唐昭宗時空,李世民道:“這過了蔥嶺,還有茫茫沙漠,有點遠了,補給也不好弄,我大唐現在人還是少了點,不過,早晚的事!哼!”
...
宋金時空,成吉思汗嗬嗬大笑,道:“那群蠻子,沒開化的東西,也敢碰瓷我大蒙...華夏,看來是殺得還不夠多!
還三丈兩丈的,能再扯淡一點嗎?吹牛也不靠譜一點,他娘的,要是那些蠻子能挺起兩丈的長槍還有戰鬥力,老子倒立吃牛糞!”
“殺!全殺了!”
蒙古王庭裏麵,一群首領紛紛吆喝了起來!
...
“嗬嗬!既然現在那些漢人團結得很,戰意高漲,那本汗就先去打這些西方野人吧!真是惡心人!”
蒙古大汗窩闊臺冷笑道。
“打野人!打野人!”同樣,這個時空的蒙古各首領也是紛紛叫喊了起來。
...
【前麵是開個玩笑,這是現在網絡上一些人用來嘲諷西方曆史普遍造假的諷刺型說法。
按照西方人當前宣傳的正史,是這樣的:
亞曆山大帶著大約五萬人左右的隊伍出發,其中五千左右騎兵,和數萬步兵,頂著馬其頓方陣,一直向前打打打,還邊打邊建城池,最後打了九年,打敗了埃及,打敗了波斯,穿越了沙漠,打敗了印度,剩下一年迴家。總計東征時間十年!
至於亞曆山大打敗秦國,讓秦國投降的事情,是出自英國的大英國家圖書館,裏麵有一幅畫,上麵說這是一個傳說故事。
至於到底他們是一直把這個故事當做故事;還是曾經當做過正史,後來發現不對,就又說成隻是傳說故事,那我就不知道了。
還有就是很多人說西方將馬其頓方陣的長矛從十米改到六米,我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改。
畢竟以前也什麼人去注意這些,去保留什麼證據,他們真要是改了說法,再把原來的資料改了或者毀了,我們要看,他們也不會給啊。
但是,現在公開的說法,的確是說的從四米多到七米,最前麵的人拿著短的,後麵的人拿著長的,搭在前麵的人肩膀上,挺著向前。
不過,就以現在這個說法,也是很多的漏洞不合理之處,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文物?文物在哪裏?
這麼大規模的十年行軍征服之旅,竟然沒有遺跡遺物的佐證。
反觀我們華夏,曾經曆史裏記錄了商朝武丁和女將軍婦好打敗過西方來的一群白色鬼方,很多人覺得這有些不可能。
但後來出土的殷墟確實在陪葬坑裏發現了很多帶有高加索人特征的頭骨!
而西方的曆史,總是沒有什麼像樣的文物佐證,總是在淺表地層,搞出個幾件看著就精美得有些離譜的單品文物。
要說亞曆山大的事跡和馬其頓方陣的資料有沒有被西方人修改,我不確定。
但西方人將亞曆山大吹上天,被認為是西方第一戰神,他的馬其頓方陣,攻無不克,那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事情。
甚至於都宣傳到什麼程度了呢?
就連我們華夏學生的曆史課本裏都講了亞曆山大東征的事情,很多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都覺得馬其頓方陣屌爆了!
我小時候,就在很多書上看到過亞曆山大和馬其頓方陣的故事,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方陣看起來真的很牛逼。
反正密密麻麻站一堆,一根根的長槍,就像個刺蝟一樣,怎麼打?
乃至於在一部我們這邊人拍的電視劇裏,裏麵竟然出現了這樣一個橋段,就是諸葛亮愁眉苦臉,不知道該怎麼對付曹操大軍。
結果他老婆黃月英說她在一本書裏看到了馬其頓方陣,覺得很厲害,然後諸葛亮就用這個方陣將曹操打敗了。
雖然,這隻是一個電視劇,而且還是現代人穿越迴三國幫助諸葛亮的故事,但是能把馬其頓方陣都引入進來,說明西方在宣傳亞曆山大的故事上,那還真是宣傳得夠厲害!】
...
“什麼混賬東西,這諸葛亮什麼本事,朕且不說,就這什麼馬牛頓方陣,管你是什麼三丈,兩丈還是丈二的長槍,都漏洞百出的,還用這來打敗朕,他們是窮到用不起弓箭嗎?扯淡!那些唱戲的,也簡直太離譜了!”
魏武帝曹操大怒道。
...
蜀漢,後主時空,諸葛亮一臉的無語。
“哪有什麼戰無不勝的軍陣啊,都應該因時製宜,因地製宜,況且這個方陣看起來一點也不厲害!如果這個陣法能夠戰無不勝,那隻能說明這個什麼亞曆山大的對手實在太弱了。”
...
“嗬嗬嗬,這些蠻子的想象力也就這樣了吧,這破爛軍陣,還不是一打就爛?本汗是該說他們祖宗蠢,還是該說他們那些後世人蠢呢?還東征,還敢吹噓打到華夏,等著,老子馬上就再來一次西征!”
成吉思汗不屑的大笑道。
...
【總的來說,西方人將傳說故事當曆史一樣宣傳,這件事是毋庸置疑的。
比較可笑的是什麼呢?
當我們沒有懷疑的時候,他們就說這是曆史,當我們找到漏洞開始懷疑的時候,他們就說這是傳說故事。
說錯了!
是當我們懷疑的時候,不用西方人開口,就會有一些跪族搶先跳出來反駁說,西方人說這是曆史了嗎?你拿得出他們說這是曆史的切實證據嗎?懷疑有什麼用啊?你拿得出他們切實造假的證據嗎?
又或者當有人將西方曆史裏麵的一些不合理漏洞挑出來,以此發出質疑的時候。
甚至有的人會無比激動的跳出來反駁說,你找出來的這些漏洞裏麵,有一個兩個存在問題,所以你們這是在盲目自大!
說真的,我也覺得,質疑西方曆史造假應該實事求是,不應該為了證明他們在造假,所以誇大亂講。
不能別人整天瞎扯淡,吹牛逼,咱們也跟他們一樣。
但是,讓我很不解的是,在那些尋找西方曆史造假的證據的人,列出了西方曆史中的一些不合理之處的時候。
有的人就跳出來說,你列舉的西方曆史不合理之處中,有一兩個是存在問題的,你這就是在盲目自大!
那神情啊,激動得啊,仿佛就是在說,隻要列出來的點裏有這一個存在問題,那你所有的點都有問題,所以西方沒有造假!
不是,激動個啥呢?
要是華夏人找到了西方曆史的漏洞,激動一下,很容易理解。
這些跳出來反駁的華夏人,到底在激動個啥呢?
就算別人列出來的質疑點中有幾個不嚴謹,那其他嚴謹的質疑點呢?當不存在了嗎?
不過,話說迴來,就算是誇大了質疑點,那又怎滴?
他們西方不是經常這樣幹嗎?
他們不是經常質疑我華夏曆史,他們不需要列證據,列邏輯,他們說是假的,就是假的,我們要反駁說是真的,那還得我們拿證據,證明我們是真的才行。
算了,這事不說了,視頻裏說過很多次了。
對了,這個亞曆山大大帝的老師,就是那個精通哲學,經濟學,倫理學,政治學,神學,自然科學等等一大串這學,那學、這這那那什麼學,反正就是一個人一輩子把人類的幾乎絕大部分學科都研究了一個遍,用莎草席子和羊皮紙寫下了超過1000萬字,傳承下300萬字著作的古希臘“全能學家”亞裏士多德。
順帶再提一句,能夠誕生這麼一個牛氣衝天的亞裏士多德的古希臘,文明斷絕了!
順帶再提一句,現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乃是以西方聖人,上帝之子,基督教創始人耶穌的出生年份為公元元年。
但是吧,這個耶穌的出生年份,一會兒是公元元年,一會兒是公元前4-6年,一會兒竟然又變成了公元前100年以上,不是公元元年嗎?到底是哪一年?就算記錄可能出現誤差,這麼一個超重量級人物,怎麼還能相差百年的?】
“呸!”
“不要臉!”
“惡心!”
“混賬,原來公元紀年是這個意思,我華夏為什麼要用這個勞什子紀年?用軒轅紀年不行嗎?或者用秦始皇一統六國的那一年作為元年也行啊!”
...
“咦,那人是誰?這注意好!當賞!以後我大秦就從朕的始皇二十六年滅齊國為元年,稱為...華夏元年,以後都按這個來,一直往後,一千年,兩千年,一萬年,別整那麼多這樣那樣的年號,一點都不方便記錄曆史!”
秦朝,秦始皇看到天幕上閃過的一個畫麵,頓時樂得哈哈大笑!
...
曆朝曆代,無數的人都紛紛怒罵了起來。
明朝,清朝部分時空,一些處在華夏大地上的外國人一個個的蒼白的臉上,此刻確實無比的紅潤!
想來,應該是尷尬和羞愧的!
“no!no!no!”
...
“哼,等著吧,到時候朕就說這些西方人是自己想要去死!他們就是真的自己去死的!”
朱棣冷哼了一聲
...
【扯遠了,關於曆史的重要性,先不說了,迴到咱們的史學大家司馬遷身上。
他字子長,關於他的出生年份,也是有偏差,但隻偏差了10年,也就是在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或者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
當然,關於他的故鄉也有爭議,說左馮詡夏陽(陝西韓城)和龍門(山西河津)的都有。】
...
“這,太史公,要不你在你的史記裏,將你的詳細出生年份記錄上?”
漢宣帝看向了司馬遷。
“臣遵旨!”司馬遷趕忙拱手道。
...
【司馬遷的八世祖為戰國時期秦朝名將司馬錯,再往前則已經不可考證了。
他的祖父司馬喜在漢文帝時期,捐了四千石粟米換了個五大夫的爵位。
到他的父親司馬談時,被漢武帝招為了太史令。
現在很多人以為太史令就是史官,但太史令的職責比史官要大。
在先秦時期,這叫做太史,地位很高,主要掌管天文曆法,國家典籍,祭祀,記錄史書等很多職責。
在秦漢時期,稱為太史令,地位有所降低,職責縮小,主要是負責天文曆法的,記錄曆史。
司馬遷長大一些後,就離開了老家,來到了長安,隨後在他父親的要求下,從武關開始遊曆天下,遍訪河山,收集各種遺失的曆史,傳說等等。
他從荊州南下,進入長江流域,遊曆楚國舊地,再向東到吳越,然後向北到山東,再向西從黃河流域迴到長安。
迴京城之後,他便擔任了郎中。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朝平定西南,設置五郡,司馬遷奉命出使西南,協助西南諸郡的建設。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東巡渤海,於泰山封禪。本來擔任重要任務的太史令司馬談因為重病在中途停下,無法參加,越想越氣,就越病越重。
司馬遷出使西南的任務完成後,就急忙趕迴來參加封禪大典,但路上聽說父親病重,就急忙去看望。
司馬談對司馬遷說:“我們的祖先,從虞朝,夏朝時期就掌管天文曆法,在周朝時期就是太史。後來衰落了,到現在皇帝封禪,我卻病重不能參加,難道到此要斷絕了嗎?...”
接著,司馬談又提起周公,孔子等等無數先賢整理華夏典籍、資料,傳承華夏文明的偉大使命,以及四百年亂世,許多檔案史料斷絕的情況,並期望司馬遷能夠將他未完成的事情繼續下去,尋找遺失的曆史,編撰好,記錄傳承下去。
司馬遷含著淚向父親發誓,一定會將他未完成的事業給堅持下去,不敢有絲毫紕漏。
也就是從此刻起,司馬遷承擔起了父親的遺誌,承擔起了家族的誌向,並且實實在在的踐行了他的諾言。
大概可能是在十幾二十年前或者幾十年前或者更早,一些人對司馬遷的《史記》上麵記錄的一些事情持有懷疑態度,覺得有些事情記錄得有些奇怪,不合理什麼的,認為可能是司馬遷記錯了。
但是,隨著許多地方的考古工作的進展,那些在《史記》裏確定,卻被後人懷疑搞錯的記錄,被文物證明了,《史記》真靠譜。
至於有些司馬遷自己都無法確定的事情,司馬遷基本都在史記裏麵有體現出來。
這可當真是說不敢有絲毫紕漏,就真是不敢懈怠啊!】
...
“好好好,我兒厲害,我兒不愧為我司馬家的人!”
漢武帝時空,太史令司馬談哈哈大笑起來。
隻是笑了幾下之後,他又忽然停下來,道:“還好我們家和那個什麼司馬卬(ang)沒什麼關係!”
...
晉朝,司馬炎看到天幕上出現了司馬談的畫麵,上麵還提到了司馬卬,頓時氣得啊!
“可惡,混賬!”
...
兩幕畫麵,引得無數時空的觀眾都哈哈大笑了起來!
特別是漢末三國的各時空!
...
“司馬遷的史記,不愧為偉大二字!”隋文帝由衷的點頭說道。
...
“太史公千古!”
...
【後來,司馬遷接替了父親的太史令職位,在這個時期,他在京城結識了許多的賢能之人,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則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和孔子後人孔安國。
現在,有不少一說起董仲舒,總覺得他搞罷黜百家這一套好害人哦。
但這是有失偏頗的!
不要因為後來的儒家爛得一批,就把前人批得一無是處。
沒有人是完美無瑕的,也沒有哪一種學說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
孔子是孔子,孔家是孔家,儒家是儒家。
孔子的思想,即便是在現在,依舊有著無數的優秀內容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華夏民族裏很多的傳統美德,都是這樣傳下來的。
即使是那些亡我華夏之心不死的西方列強,也都知道孔子的偉大。
至於裏麵的時代局限性,個人局限性的一些糟粕,不學就行了唄!我們從古至今,不都流傳著一句話叫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嗎?
就像董仲舒推崇的公羊學說,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大一統。
可以說,在漢武帝時期,各路思想亂飛,董仲舒對維護,推廣大一統思想,使大一統思想深入人心,是有著很大功勞的。
隻是後麵的儒家越搞越功利,越搞越拉胯!】
...
“哼,這些混賬子孫,簡直氣死吾也,恥辱,簡直是華夏的恥辱!若敢站在吾麵前,吾非得好好跟你們講講道理。”
天幕上,又出現了上次出現過的那個壯漢的畫麵,隻見他嘴上說著講道理,拳頭卻忍不住揮動了幾下。
...
“這,這,這...”
曆代時空裏許多的孔家人都十分羞愧且有些害怕的看著天幕裏的那個壯漢。
到底是不是自家老祖宗呢?
隻是那傳下來的肖像畫實在有點抽象,不太好對比!
...
【同樣,司馬遷也從孔安國那裏,看到了已經在外界失傳的《古文尚書》。
通過學習和請教孔安國,司馬遷學會了先秦蝌蚪文,也學會了考信曆史的方法,這對他後來完成史家巨作《史記》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作為太史令的司馬遷鑒於漢朝延續秦朝一直使用的《顓頊曆》已經不適合當下的實際情況了,便和大中大夫公孫卿、壺遂等人一起上書建議漢武帝製定新的曆法。
於是,漢武帝便派懂得經學的禦史大夫兒寬帶著眾博士與司馬遷等人一起商議製定《漢曆》的事情。
這裏,就不得不說一下西方那些人,一個人搞來搞去,不知道咋就能搞出這什麼曆,那什麼曆的那些人了。】